李建军: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于10月28日发布。《建议》指明了“十五五”时期财政政策优化与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党的二十大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保持合理增速,经济增长质量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可及性和质量持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实践中得到持续满足与实现。
“十五五”时期税制改革应当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税制体系。
依托健全的税收制度,着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进一步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强化数智赋能税收征管;
●优化纵向横向税收分配机制
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需先从规则统一发力,尤其要推动全国税收规则相对统一,进而构建起适配统一大市场发展要求的税收体制。
一是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引留企业,进行“内卷式”税收政策竞争,或者出于组织收入需要而制定背离税收法定原则和经济实际的税收任务,税收征管偏离依法应收尽收原则,出现过度征管或征管偏松的情况,从而使名义上全国相对统一的税制难以发挥公平性作用,损害市场公平竞争,阻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此,应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严格税收执法和税法实施;坚持税收优惠政策法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税收执法标准,加强税收执法监督,降低因税收执法造成的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区域间税收政策差异。
二是进一步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强化数智赋能税收征管。持续推进税收征管数智化升级改造,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智化税收征管,以数智技术保障征管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约束征管自由裁量权,实现公平征管。
三是优化纵向横向税收分配机制。不完备的政府间纵向税收划分关系和地方税收体系,导致地方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地区间逐底税收竞争和地区间税收分配不平衡,加剧了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为此,“十五五”时期应深入优化政府间纵向分税机制,科学合理划分中央专享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专享税,完善地方税体系,使各级政府具备与其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力;改革地区间横向税收分配关系,构建兼顾消费地与生产地的分配机制,平衡不同区域税收利益。通过优化纵向与横向税收分配关系,从制度上实现税收划分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激励相容,破解分税机制不合理引发的症结,即地方政府对地区间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为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良好税制环境。
以税制优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提高具有累进性的直接税占比,降低累退性的间接税占比;
●健全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
●积极推进货物和劳务税改革,保持合理宏观税负和保障财政收入,并建立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的税制
税收是公平收入分配、助力社会财富合理配置的重要抓手,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
提高具有累进性的直接税占比,降低累退性的间接税占比,可以提升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能力;健全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可更精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在于稳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此,可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中的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定额标准,鼓励家庭增加教育投入;优化企业所得税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年度扣除,鼓励企业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职工人力资本水平。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应坚定不移地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应积极推进货物和劳务税改革,保持合理宏观税负和保障财政收入,并建立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的税制,以经济发展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此外,强化打击偷逃税力度和税收宣传引导,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税收遵从度,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再分配功能。
以结构性税收政策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以阶段性、精准性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促进绿色低碳、高技术、高价值商品的消费;
●针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采取力度更大的投资税额抵免和加速折旧政策;
●革新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在狭义宏观税负处于低位、财政收入处于紧平衡状态、社会预期偏弱的背景下,应以定向性、精准性、系统性的结构性税收政策,激发消费需求、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阶段性、精准性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促进绿色低碳、高技术、高价值商品的消费,如扩大具身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智能家庭医康设备、虚拟与增强现实消费品等“未来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培育巨量新消费场域,牵引新供给和产业新优势。
二是针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采取力度更大的投资税额抵免和加速折旧政策,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加快企业投资收回,促进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革新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如,区分技术创新类型,对于原始性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超常规的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调整为力度更大的研发支出税收抵免政策;实施 “专利盒”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实质性创新、高质量创新和自主研发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