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大家名师·论著选介 | 汪叔九:《关于地方财政信用的几点理论思考》

发布日期:2025-06-03    作者:供稿/李悦荣 初审/汪涌波 复审/卫怡洁 终审/李建军 终审/何雨浓         点击:

大家名师论著选介·西财财政学科第15

1.论著介绍

汪叔九教授长期深耕于财税理论与制度研究,在财政信用、财税再分配等方面有着深入的探索。汪叔九教授的论文《关于地方财政信用的几点理论思考》(《财经科学》1991年第2期),深入探讨了地方财政信用这一重要议题,该论文为理解地方财政信用、优化地方财政资金运用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2.论著亮点

财政信用的层级辨析:地方财政信用与国家信用的异同。汪叔九教授认为,国家信用(或财政信用)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任务,以债务人或债权人的身份,按照信用的有偿原则,筹集和贷放财政资金的再分配活动。地方财政信用同样属于这种以有偿原则运作财政资金的再分配活动,二者性质相同,均致力实现国家政治经济任务,但分配主体存在差异。国家信用以中央政府为主体,侧重全国性宏观调控与财政赤字弥补,通过公债、国债等形式统筹资金配置;地方财政信用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围绕地方经济调节和建设资金筹集展开。

地方财政信用诞生的基石:理论依据与经济基础地方财政信用的出现并非偶然,其理论根基深植于商品经济与信用发展的内在关联。文中指出,信用是适应商品流通需要,随着商品货币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国家信用又在商品货币关系和信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是地方财政信用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经济基础。

地方财政信用发展的制度基础:政府职能明晰与分权体制。文章强调,地方财政信用的发展并非孤立现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明晰与转变,分权型财政体制的建立与逐渐形成,是地方财政信用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央向地方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地方利益格局随之重塑,激发了地方政府加速本地区发展的强烈动机。然而,在中央财政困难、央地及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的背景下,单纯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或传统无偿财政已难满足地方旺盛的建设需求。地方财政信用的兴起,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型、央地财政关系调整以及多元利益格局下寻求发展空间的必然产物与制度回应。

地方财政信用的职能深化:调节经济与提升效益的双重使命汪叔九教授指出,地方财政信用的职能深化是财政职能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地方财政需利用有偿分配形式实现职能转型:一方面,经济调节已成为财政核心职能,地方财政信用通过发行债券、有偿投资等工具,有效调节区域内预算外资金总量与结构,引导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并配合国家货币政策完善信用体系;另一方面,有偿机制打破了财政无偿分配的单一模式,将资金投入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增值,尤其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企业自负盈亏)背景下,避免了回归“供给型财政”的倒退,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地方财政信用运作的治理支柱: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控体系。汪叔九教授强调,地方财政信用作为国家信用的组成部分,其运作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中央财政主导的宏观框架下,地方财政信用的筹资、贷放的形式、数量、期限、利率、投资方向等,必须服从国家统一的财政信用方针与政策制度。地方财政应逐步建立债务基金制度、债务(投资贷款)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以保证地方财政信用的健康发展。

结语:该论文发表至今已三十四载,其中的学术观点与思想仍熠熠生辉,对当下的财税研究和改革实践仍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汪叔九,1931年8月生,重庆开州人,中共党员。195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在四川省开县税务局任副股长;1956年就读于四川财经学院财经系;1960年在四川省财政厅农财处工作;1972年在四川省开县财政局任预算股股长;1981年12月在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系工作,历任教师、科员、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教授。曾任四川省财政学会理事、四川省预算会计研究会常务理事,荣获西南财经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西南财经大学优秀教学奖。承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保险业发展——保险税收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主编或合编《财政学》《国家预算学》《纳税检查》《地方财政学》等。论文发表于《财贸经济》《财经科学》《四川财政》等,荣获全国财政理论研究成果“荣誉奖”(1995),成果被《中国经济文库》《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选萃》《中国教育大精典》等收录。

友情链接: 西财首页 联系我们 院长书记信箱 诚聘英才 English

学院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温江区 柳台大道555号 西南财经大学 格致楼8楼    邮编:611130     电话:028-87092239 、8709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