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名师论著选介·西财财政学科 第16期
1.论著介绍
汪叔九教授长期深耕于财税理论与制度研究,在财政信用、财税再分配等方面有着深入的探索。汪叔九教授的论文《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财税调节研究》(《财贸经济》1994年第5期),聚焦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领域的深层矛盾,系统探讨了财税政策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转型期收入分配逻辑、优化财税政策设计及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2.论著亮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的演进:成就与挑战并存。汪叔九教授指出,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并推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的政策,显著提升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城市、农村、沿海与边远地区共同向小康生活迈进。同时在权力介入市场下,出现个人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原因在于: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效率优先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新旧体制转换、政策制度不完善。
财税强农:农民增收困境的系统性破局。汪叔九教授指出,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工农联盟的关键。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城乡差距大。为解决这些问题,财税政策需从多方面协同发力,具体而言:不增加农业税费负担,保障农民从增产中持续获益;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强国富农的关键作用;增加农业投入,促使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同时,配合价格改革缩小剪刀差,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稳定物价,改善农民生活。
财税筑底:工资制度与社会保障的协同改革。汪叔九教授强调,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关乎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平衡,影响建设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最终会影响生产者积极性。因此,需通过财税政策协同推进工资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具体而言:应建立企业、事业、机关差异化的工资增长机制,实现收入的货币化与规范化;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类型确定资金来源和保障方式,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并将其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研究开征保险税,促使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险制度;重点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依据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情况,妥善安置企业失业人员;推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福利改革,如公费医疗、住房制度等,国家不应大包大揽,并考虑低收入的负担能力;应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避免照搬西方模式而脱离国情。文章提出了通过工资激励与社保托底的双支柱,筑牢市场经济下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基石。
财税规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致富,严密税收征管。汪叔九教授指出,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就业压力、推动脱贫致富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消极面。一方面,税制要有利于公平竞争,使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条件大致平等。另一方面,严密税收征管,依法征税。对个体、私营正当合法的增殖应予支持,对非法收入应予限制,对偷漏税的违法必究,使他们只能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高收入应予引导用于扩大生产经营、限制挥霍浪费。
财税清源:强化财政监督与腐败治理。汪叔九教授指出,在改革政策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有人利用政策疏漏大肆侵吞公有资产,导致巨额公有财产流失。这种凭借特权压榨公共积累、挤占劳动分配的系统性腐败,不仅危及企业、掏空国库,更扭曲社会风气,加剧收入分化。为此,国家财政必须发挥监督职能,具体而言:建立公务员公布财产制度与个人应税申报制度;强化资本利得监管,对房地产、证券等投机收益依法课税,并通过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调节收入、公平分配;凡属应由国家承担的社会开支不能转嫁人民负担,而应由个人承担的支出不能由国家包揽下来。科学合理制定各项公用经费开支标准。
结语:尽管该论著发表至今已三十余载,论著所中的学术观点与思想,对当下的财税研究和政策仍具有重要价值。
3.作者简介

汪叔九,1931年8月生,重庆开州人,中共党员。195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在四川省开县税务局任副股长;1956年就读于四川财经学院财经系;1960年在四川省财政厅农财处工作;1972年在四川省开县财政局任预算股股长;1981年12月在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系工作,历任教师、科员、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教授。曾任四川省财政学会理事、四川省预算会计研究会常务理事,荣获西南财经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西南财经大学优秀教学奖。承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保险业发展——保险税收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主编或合编《财政学》《国家预算学》《纳税检查》《地方财政学》等。论文发表于《财贸经济》《财经科学》《四川财政》等,荣获全国财政理论研究成果“荣誉奖”(1995),成果被《中国经济文库》《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选萃》《中国教育大精典》等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