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学术视点 | 宋洋副教授合著论文在《管理世界》刊发

发布日期:2025-11-05    作者:初审/卫怡洁 复审/宋洋 终审/李建军 责编/何雨浓         点击:

近日,我院宋洋副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与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刘达禹教授、徐斌博士,以及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李子林教授合著论文“经济周期学理思辨:对一个概念辨析和两个研究争议的再探讨”在《管理世界》2025年第11期刊发。

内容摘要

长久以来,有3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经济周期研究,它们被统称为一个概念辨析和两个研究争议。一个概念辨析是指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周期成分之间的辨析,两者均被称为经济周期,到底有何异同;而两个研究争议则分别是指“谷—谷”分割困境和“Uhlig争议”。本文系统地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得出结论如下:第一,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周期成分均是经济周期,两者具有学理同源性和相近量纲,只是描述各有侧重,前者与后者之差可以近似替代潜在增长率;第二,严格执行“谷—谷”分割法并不能准确刻画经济周期,现实中常用的广义“谷—谷”分割法实则暗含了“基钦约束”与“刘易斯约束”;第三,采用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划分经济周期通常会面临不一致的问题,其中,前者适合于刻画“朱格拉周期”,后者更适合于刻画“基钦周期”;第四,“Uhlig争议”的本质是在经济事实与统计预测之间进行权衡,它所关注的参数只是计量评价空间中的角解点;若是从常规视角审视,将用于表征趋势平滑程度相较于拟合程度重要性的权重参数设定为12.5才是占优选择,这也是对“Uhlig争议”的中国解答。

本文研究还发现,假性击穿与中周期转换两类经济周期异象并非真正的经济周期更替,一旦因误判而过度干预,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应对此类现象,可以尝试构建“财政政策锚定短期、货币政策锚定中长期”的分工式宏观调控体系。其中,财政政策要强调精准发力,重心落脚于短期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类型的短期经济波动;而货币政策则应着眼长线,广义货币供给和市场基准利率应与中长期的宏观经济目标相适配,确保市场整体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既不掉入流动性陷阱,也不陷入流动性紧缺。在当前美国贸易政策持续变动的特殊时期,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经济治理尤为重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应聚焦以下 3 个方面:一是高效运用财政增量工具,如发行特别国债、推出阶段性减税政策,重点支持受关税变动冲击的制造业,避免较大的经济波动;二是平衡财政支出结构,可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防止大规模隐性债务拖累长期经济增长;三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定向调节功能,聚焦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芯片、生物制药等关键产业,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采购补贴等方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面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货币政策层面,未来政策调控应着重从两方面协调下手,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监测社会融资规模等数量型货币中介目标,确保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速处于合理区间,且与潜在经济增速和目标通货膨胀率之和基本适配;另一方面,考虑到当前美国关税政策频繁变动,不免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较大压力,进而限制货币政策操作空间,鉴于此,货币当局应高度重视央行沟通和预期管理,一是要适度增加央行沟通频率,二是要提高央行沟通的确切性和准确性,从而增强微观主体信心,助力经济快速回升。

友情链接: 西财首页 联系我们 院长书记信箱 诚聘英才 English

学院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温江区 柳台大道555号 西南财经大学 格致楼8楼    邮编:611130     电话:028-87092239 、87092481